熔模鑄造是以最終產品為摹本,將石蠟類材料壓制成精確光潔的蠟模,在蠟模上涂敷多層耐火材料,待漿料干燥硬化后形成型殼,然后將凝固在型殼內的蠟模熔化使之流出,再將型殼焙燒使之堅固、干燥,最后再將熔化的液態(tài)金屬澆注入型殼中,液態(tài)金屬在型殼中冷卻、凝固后即成為精確光潔的鑄件。這種鑄造工藝可以生產出精密復雜、接近于產品最后形狀,可不加工或很少加工就可直接使用的金屬零部件或精美工藝品,所以,它是一種近凈形的金屬液態(tài)成形工藝。與砂型鑄造方法相比,具有以下特點:1.鑄件尺寸精度高,表面粗糙度值低,可以實現少加工或無切削加工;2.可以鑄造薄壁件或重量很輕的鑄件;特別適合鑄造帶有花紋、文字或溝槽類的鑄件;3.能夠鑄造特別復雜的鑄件,或將眾多零件組合、焊接。中國是熔模鑄造技術的發(fā)源地之一。據考證,在距今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就已出現了失蠟鑄造。1978年在湖北隨州出土的曾侯乙墓的尊和盤是早期失蠟鑄造的代表作。現代熔模鑄造工藝是在20世紀初期開始形成。第二次世界大戰(zhàn)期間,由于國防、航空發(fā)展的需要,美、英等國首先采用熔模鑄造的方法生產噴氣渦輪發(fā)動機葉片。進入80年代以來,世界各地熔模鑄造的產量、產值、質量,都有很大的增長和提高,當前熔模鑄造正向精密、大型、復雜、部件整鑄的方向發(fā)展。我國的熔模鑄造是在50年代開始應用于工業(yè)生產,首先從航天、航空部門逐步發(fā)展到所有的工業(yè)部門中,得到廣泛的應用。